* 一、成本變與不變的學問
* 二、浪費 成本之賊
* 三、成本控制的推行方法
* 四、成本控制改善降低的實施方法
* 五、工作改善的技巧與方法
一、成本變與不變的學問
* (一)、成本概念
1、成本的定義
2、成本分類
3、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
* (二)、為什么要降低成本
1、成本、售價與利潤
2、神奇的倍數
成本的定義
* 取得財物或勞務、并可以用所付價格(或必須于將來支付款項)加以衡量的代價,稱為成本。
* 做某件事的成本即為在這件事上的花費綜和,包括錢與精力。
* 評估所取得的財物或勞務的價值時,成本就是資產(能夠為企業提供未來經濟利益/為企業所控制);當其效益消失時,成本就變成損失或費用。
成本的分類
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
* 固定成本︰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生產業務范圍內,與生產無關,不受其增減變化影響而固定不變的成本。
* 變動成本︰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生產業務范圍內,隨生產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成本。
* 營銷成本、財務成本均可劃入固定成本范疇,直接材料與直接人工屬于變動成本,制造費用屬于半固定半變動成本。
成本、售價與利潤
* 利潤=售價-成本 售價主義
* 成本相對不變,利潤取決于售價
* 售價=利潤 成本 成本主義(壟斷)
* 壟斷企業和計劃經濟下,以成本決定利潤及售價
* 成本=售價-利潤 利潤主義
* 依利潤目標設定目標成本
神奇的倍數
* 營業額變化對利潤的影響
降低成本10%,可以增加利潤4倍﹗
* 成本降低對利潤的影響
標準成本的分類
* 標準成本︰在標準的操作率(固定費用的分發、折舊)下,對于標準的作業方法(工時、材料耗用及損耗率),適用的標準效率(工時、良率)和標準成本率(薪資率、制費率、材料價格)計算出的成本。
* Material︰原材料成本,通常是BOM底層的元件的直接采買成本。
* Material Overhead︰原材料間接費、原材料的管理費。
* Outside Processing︰外協、委外加工費,可與Item關聯以便透過采買接收管理。
* Resource︰資源,直接制造成本,通常指直接消耗的人工、設備、場地、雜項費用。
* Overhead︰制造費用,資源消耗和外協處理過程中間接費用。
二、浪費 成本之賊
* (一)、降低成本的責任
1、短期性的成本管理
2、長期性的成本管理
3、現場人員在成本管理上的責任
* (二)、 浪費在那里
1、不良的浪費
2、物料的浪費
3、人手浪費
4、時間浪費
5、其他浪費
短期性的成本管理
* 短期性的成本管理,就是將實際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盡量接近標準成本,具有維持目標成本的性質。
長期性的成本管理
* 長期性的成本管理,是透過各種改善活動,將標準成本本身加以降低的活動,具有改訂標準的性質,通常包括︰
* 設計變更;
* 生產模式變更;
* 作業方法改善;
* 作業效率改善;
* 成本率改善。
現場人員在成本管理上的作用
* 現場人員在成本管理中起決定性作用。
* 消除浪費是基本的思惟模式。
浪費在那里
不良的浪費
* 設計不良;
* 采買不良;
* 制造不良;
* 調整修理;
* 返工修理;
* 客戶退貨;
* 檢驗增加等等。
浪費在那里----人手浪費
* 間接人員;
* 搬運;
* 取放;
* 等待;
* 重復;
* 步行;
* 停工待料;
時間浪費
* 人手浪費導致的時間浪費;
* 處理不良的浪費;
* 換模換線的浪費;
* 無效作業的浪費等等。
三、成本控制的推行方法
* 成本控制的概念
* 成本控制的基礎工作
* 成本控制的基本理念
* 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則
* 如何運用三三一三理念控制成本
* 控制成本應具有的方法策略
* 控制成本應具有的制度策略
* 成本控制與降低成本的步驟
成本控制的概念
成本控制的基礎工作
成本控制的基本理念
* 成本的計算︰財務及相關之事務部門。
* 降低成本責任︰開發、技術、生管、制造、品管等現場部門。
* 五個理念
* **就是企業文化
* 第二對外戰略性的營銷(產品研發與市場開拓)
* 第三制度管理跟成本控制部分
* 第四是運用控制預算制度整合
* 后學習,組織加以提升
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則
如何運用三三一三理念控制成本
控制成本應具有的方法策略
控制成本應具有的制度策略
歸納:成本控制與降低成本的步驟1
* 1.全面動員、通力合作;
* 2.觀察工作、尋覓機會;
* 3.決定先后訂立次序;
* *可能節省的數量;
* *實行所需的時間;
* *需要付出的代價;
* *執行所需的人力;
* *各部分工作的現況。
* 4.合理的核減次序表,應符合下列兩項原則︰
* A.以實施較易、見效較快的計劃優先列入;
* B.同時實施的計劃不宜過多。
* 5.分析計劃逐步改進。
* A.在不改變工作方法和處理流程的原則下,改善現況;
* *使用專用設備;
* *裁減冗員;
* *減少廢料;
* *節制存料;
* *縮減過多的加班費用等等。
* B.借改善工作方法而產生降低成本的機會。
* C.借改良或增置設備而產生降低成本的機會。
* 6.按照計劃付諸實行。
* 7.監督實施考核結果。
四、成本控制改善降低的實施方法
材料成本的改善方法
材料成本改善的其他要求
* 原材料形狀、包裝形態之檢討及選定的成本;
* 材料使用量、損耗率之計量及決定;
* 采買量,采買單位之檢討及決定;
* 采買廠商、采買方法之檢討;
* 接收方法之檢討;
* 保管、出庫之規定與執行檢討;
* 付款模式的檢討;
* 采買交期之管理;
* 采買品性之控制;
* 庫存成本、存貨損失、折扣之管理;
* 廢品、次品的處理。
加工成本的改善
外包加工方面的成本改善方法
技術方面的成本改善
* 減少浪費;
* 減少損壞;
* 更新設備;
* 改良工廠布置;
* 改良機器、工裝夾具;
* 改良產品設計;
* 更新制造程序;
* 開發新產品;
* 改進裝配方法;
* 配件標準化。
管理費用方面的成本改善方法
* 考核辦公人員的工作;
* 減少差旅費;
* 減少通風費用;
* 取消不必要的辦公室;
* 減少間接人員;
* 控制間接人員加班時間;
* 辦公用品預算控制。
運輸和倉儲方面的成本改善方法
* 貨物儲存井然有序;
* 利用低費率的運輸;
* 每次運送,力求大量;
* 倉庫地點,符合物流適化;
* 壓縮庫存,減少倉庫面積;
* 充分利用空間,增加單位面積庫存數;
* 物料編號與計算機化管理推展。
會計方面的成本改善方法
* 準確程度,適可而止;
* 避免過度記載,如簡化存貨記錄等;
* 計算機化推展。
業務改進的〞6何〞(5W1H)檢討法
改進業務,可以依據下列步驟︰
找出所要改善的目標或問題;
收集現行方法,并了解其細節;
用5W1H(六何)的方法,對該業務的各個方面加以檢討;
提出改善方法;
推行新方法。
現場〞六何〞自查表
標準化和簡單化是節省成本的基礎
* 標準化的功能︰
* 1.儲存企業的技術與訊息,轉化成為企業的資產;
* 2.工作方法有依據可循,減少不必要的溝通;
* 3.簡化產品、物料的種類。
* 簡單化的目的在于將許多復雜的流程、手續化繁為簡,節省人力時間、材料。
標準化簡單化的效果
運用工作改善的方法與技巧,開展各種管理活動
* 改善設備、環境的5S、TPM等活動;
* 改善品性的QCC、ZD(零缺點Zero Defect)、 TQM等活動;
* 改善效率的IE活動;
* 價值分析(V.A)與價值工程(V.E);
* 推展CD運動(Cost Down)和全員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活動。
價值分析
* 價值分析(Value Analysis,簡稱V.A)系研究產品材料、勞務之成本與功能,在不影響原有品性與效能條件下,改良設計或制造方法,或變更供應商,借此達成抑減成本為目的之組織化與制度化之活動。
* 價值分析公式︰V=F/C 或 V=Q/P
* V指價值(Value),F代表功能(Function),C代表成本(Cost),Q代表品性(Quality),P代表價格(Price).
價值分類
* 使用價值(Use Value)︰產品在使用時,所具有之實質功能與品性,而能滿足客戶欲望的程度。
* 貴重價值(Esteem Value)︰產品所具有之魅力或其他特性,使人產生占有偏愛的程度。
* 交換價值(Exchange Value)︰產品所具有之交換其他物質或服務的能力。
* 成本價值(Cost Value)︰制造產品所需各項直接、間接費用之總和。
使用價值功能
* 價值分析所追求價值,是能滿足產品或服務所需之功能的低成本,可獲得的使用價值功能,可分為三種︰
* 1.基本功能︰指設計產品之主要目的,可具有一種或多種功能。
* 2.次級功能︰指支持基本功能之功能,系由特殊設計研究而來。
* 3.無益功能︰對產品本身無裨益,徒增多余之設計成本的功能。
* 就理論上而言,基本功能不可或缺,次級功能與無益功能愈小,則價值越高。尤其是無益功能,是成本抑減計劃中應以消除的部分。
價值分析的原則
* 價值分析的原則,主要在使產品的功能明確化,運用比較法評估其功能,并思考抑減成本之替代方法。其基本上確定產品之每項特征,是否有益于本身之銷售,并非如此,則這些特征反會侵蝕利潤,多投入額外的生產費用缺沒有增加相應的銷售收入。
價值分析的對象
* 價值分析的對象,通常產品愈復雜,其價值改良及成本抑減之機會愈大。選擇時,將各類產品依價值總成本之高低排列,選擇其大者,并結合下列原則︰
* 1.從有問題的開始;
* 2.生產數量較多者;
* 3.成本較高者;
* 4.復雜產品,需標準化、簡單化者;
* 5.技術水平低之產品;
* 6.緊急設計之產品;
* 7.新設計之產品;
* 8.運用柏拉圖,選定全年度銷售額中比例大者,或高價產品,或每年采買花費多之物品(即ABC法分析)。
價值分析的21項技術
五、工作改善的技巧與方法
* (一)問題與問題意識
* (二)工作改善的方法、技巧
* (三)推行改善提案活動
問題的定義
* 降低成本的大貢獻來自于工作改善,而改善的意識又來源于問題意識。
* 問題就是現狀與目標的差距,不知道原因,需要知道原因,并且需要解決的事情。
* 異常問題︰應該做到(得到、達到)而尚未做到(得到、達到)或不應該發生而發生者,表示現況比基準差,而實力沒有發揮出來。
* 改善問題︰希望做到(得到、達到)而尚未做到(得到、達到)者,表示現狀與目標有差距,而希望提升實力。
問題意識的形成----問題的再認識
* 面對問題應有正確的心態去認識。
* 有比較才有問題
* 好,還要更好
* 越早發現問題越容易解決
* 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 危機就是轉機
阻礙問題意識的大敵
以下錯誤的理念往往影響了問題的發現與解決。
* 差不多;
* 沒關系;
* 沒問題;
* 沒辦法,不可能;
* 沒面子;
* 攻擊、抗辯。
企業中缺乏問題意識的現象
* 同樣的問題重復發生;
* 不良率持續偏高;
* 5S工作表面化不徹底;
* 缺乏作業指導書,或標準書久未修訂;
* 潛在浪費多;
* 人員被動,等待命令或工作;
* 提案件數少;
* 發現異常不回應、不處理
* 推、拖、拉現象多,找理由、找借口情形多
問題意識形成的條件
* 存在著目標意識,具有明確的目標,并能夠掌握現狀;
* 強烈實現目標的信念乃至意愿;
* 目標明確化;
* 目標達成期限;
* 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
問題的表達模式
要將問題用5W1H具體化︰
What 什么事?
Why 為什么發生?
Who 責任人是誰?
Where 發生地點?
When 發生時間?
How 狀況、程度如何?
問題分析表
問題的種類與要點
* 發生型問題
* 已經發生的問題,重點是在用什么佳的方案解決。
* 探索型問題
* 精益求精,不斷改善與強化。
* 設定型問題
* 即今后何去何從的問題、延續現況,可預見不久會發生什么問題。
解決問題的步驟
工作改善的目的
* 求效率
* ----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工作。
* 求品性
* ----力求一次做好,不出紕漏。
* 求安全
* ----避免工業傷害的發生。
* 求經濟
* ----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 求效果
* ----提升士氣,創建良性的企業文化。
工作改善的理念
* 投入︰沒有全身心的投入,不會有好的改善創意。
* 你好、我好、大家好︰改善是雙贏的策略。
* 資源有限、腦力無限︰相信人的潛能,尤其是眾人的智慧。
* 挑剔︰正是因為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才會有不斷改善的做法。
* 整體共識︰把團隊利益放在**位。
* 判斷好壞︰有基本的判斷力。
* ?§客戶〞導向︰了解客戶、下工程的需求,將工作往客戶的需求改進。
* 隨時隨地︰改善是無止境的,應隨時隨地有意識去發現問題。
改善的六階段及步驟
改善提案書
成本降低的25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