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于西方不過是重劃勢力范圍;對于中國則生死攸關。強國在爭奪“現代”的地位,而中國身上還捆綁著“近代”不平等條約的枷鎖。
中國勝,將徹底掀翻一百年來撲在自己身上食肉吮血的眾多列強;敗則萬劫不復,中華民族將再次淪為異族奴隸,乃至徹底碎片化。所以,要講中國抗戰的時代意義,需要特別強調以下幾點。
中國抗戰的勝利,終結了屈辱的近代史,中華民族踏上復興的起點。
站在抗戰勝利的基點,中國對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屈辱畫上了句號。面向未來,新中國軍隊又以全新的遠征姿態,一鼓作氣把新八國聯軍的“聯合國軍”打得落花流水,收復百年以來中華民族的軍事尊嚴,一躍踏上民族復興的起點。
一盤散沙的中國被毛澤東和他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擰成了一股繩,并拉動世界向著人類解放的方向前進。曾經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地,在鮮血澆灌的土地上,又盛開出新的和平的希望之花。
大國被小國侵凌讓中國人銘記,軟弱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失責,只有物質和精神的全面強大,才不會留下歷史的遺憾。
曾有西方學者說,如果20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富裕和統一的國家,我們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們就不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第二次歐洲大戰——中國能夠阻止日本侵略或者打敗日本。
美國在這些沖突上的花費從根本意義上會減少很多,因為珍珠港事件不會發生。我們和整個世界,更不用說10億中國人,一個多世紀以來,已經為中國的弱小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世界需要一個健康的中國。
中國人口是日本的10倍,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7倍,國家財富總量更遠在日本之上。但日本竟在中國國土上如入無人之境,并一度攻擊到中國腹地和西南邊陲。中國當時的首都還被屠城。這是中國人無法忘懷的國恥。
但中國最大的國恥是不自強。
二戰勝利以國際法的形式讓日本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版圖,但并沒有回到明治維新前。對于原本與朝鮮一樣的地位、本該與朝鮮一樣獲得獨立的琉球王國,無論是戰敗國日本還是當時作為戰勝國的大國,都對國際正義和公理欠一個交代;同時,這一本不該有的東亞歷史“闌尾”,至今還不斷地發炎,甚至感染到釣魚島。日本并沒有遵守無條件投降書中的承諾。這是一個歷史遺憾,也是現實的質問。
俄羅斯副總理曾經直截了當地指責日本“戰敗國是沒有資格提出領土要求的”,日本噤若寒蟬;而日本一些右翼政客卻屢次針對中、韓等國提出領土爭議,制造地區沖突。
日本右翼政客和群體近年來不斷翻案,總想顛覆二戰結果,其副首相甚至公然鼓吹要效法納粹。為什么同一群日本政客對美國、俄羅斯和中國態度不一樣?根本原因在于二戰中三國對日戰略、直接軍事打擊和歷史追責的力度不同,導致日本對三國的歷史記憶不同。
由于晚清中國沒有抓住歷史機遇趕上現代化進程;因為先天不足的中華民國當時沒有堅定的抗戰意志和正確戰略,中華民族雖然屹立不倒最終贏得對日的勝利,但卻缺少遠擊的拳頭以主導地區政治和爭衡天下,相當程度上沒有完全實現戰勝國的利益主張。
這使得中國沒有盡到直接改造日本軍國主義的責任,而中國沒有獲得在周邊國家和地區全部受降的權利,又在后來不得不參與保家衛國的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繼續付出戰爭代價。
軟弱給中國自身和世界帶來的巨大危害,和抗戰的偉大勝利一樣,具有永世不能忘卻的價值。只有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全面強大,中國才不會給歷史留下遺憾。新中國以嶄新的正義、尚武形象,迅速贏得世界敬重,開啟工業化進程,以實際行動證明了善良并強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