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大綱:
一、繪制新藍圖、謀劃新格局
(一)“十三五”的10大成就
1.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
2.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預計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
3.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4.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一萬三千億斤以上;
5.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6.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8.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9.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軍隊組織形態實現重大變革;
10.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呈現“中國之治”。
(二)“十四五”及2035我國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重大判斷: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世情”——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國情”——我國已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并已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三)2035遠景目標和“十四五”發展目標
1.基本實現現代化的9大目標
(1)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2)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3)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4)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5)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6)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
(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翻一番),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8)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9)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2.“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六新”目標
(1)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
(2)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
(3)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4)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5)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6)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四)貫徹新理念、構建新格局(12條具體措施)
1.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2.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3.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4.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6.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7.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8.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9.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10.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11.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12.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五)實現宏偉奮斗目標的“政治靈魂”
1.指導思想
2.必遵原則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上層建筑)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價值取向,根本規律)
(3)堅持新發展理念。(生產力發展要求: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5更))
(4)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生產關系)
(5)堅持系統觀念。(方法論)
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性
(一)內生選擇
1.我們為什么能“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國民經濟體系和超強供給能力
2.為什么我們能“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1)世界需要“中國”:
(2)中國離不開“世界”:
(二)戰略抉擇
(1)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國家“經濟安全”問題突出。
(3)“大蕭條”及全球貿易衰減
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路徑和政策選擇
(一)堅持“擴大內需”
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做大“蛋糕”,增加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人群規模。
2.努力實現“充分就業”,暢通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循環,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鼓勵靈活就業的地攤經濟健康發展。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確保收入分配向勞動者傾斜,較少消費者后顧之憂,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
4.大力保護產權,穩定社會預期,充分調動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
5.大力發展新型消費。加快拓展時尚消費、定制消費、信息消費、智能消費等新興消費領域,增加健康、養老、醫療、文化、教育以及安全等領域消費的有效供給,激發全社會消費活力。
6.創新消費政策,優化消費環境,維護消費者權益,鼓勵合理的公共消費。
7.擴大新基建投資,增加傳統基建投資,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
(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提高供給質量,加強實體經濟,增強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2.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發揮“舉國體制”優勢,攻克“卡脖子”技術,打通技術“堵點”
3.努力重塑新的產業鏈,全面加大科技創新和進口替代力度,這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4.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與新發展格局互為表里、內在統一。
堅持“改革開放”
(三)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1.加快構建高水平市場體系
2.進一步擴大開放,暢通“雙循環”通道
(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