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2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主辦、浦發銀行和浦銀理財聯合主辦、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政府特別支持、上海資產管理協會特別協辦、21世紀資管研究院和粵港澳大灣區(廣東)財經數據中心承辦的“2023資產管理年會”在上海虹口區隆重舉辦。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對未來金融特性的幾點看法》的主旨演講。劉元春表示,在疫情之前世界經濟面臨著“三低三高”,“三低”為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三高”為高風險、高杠桿、高成本。目前已演變為“一低五高”:
其中,低增長變為更低的增長。IMF測算,過去20年全球平均增長速度為3.8%,但預計未來十年的平均增速在2.8%左右;世界銀行測算,過去10年平均增長速度在3.6%左右,預計未來十年的經濟增速在2.5%左右。這兩個權威機構預測顯示,未來的增長中樞將下降1個百分點,這是歷史的新低。
“五高”方面,在疫情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全球通貨膨脹特別是發達國家通貨膨脹高企。高通脹導致大部分國家提高了政策利率;另外,全球的債務率和高杠桿進一步提升。據國際金融協會(IIF)專家稱,全球債務總額在2023年第一季度增加了8.3萬億美元,達到304.9萬億美元,全球債務比新冠大流行前的水平高出45萬億美元,而且很可能會繼續快速增長。
高風險方面,傳統風險的基礎上還疊加了地緣政治的超級風險,非傳統風險全面上揚。高成本方面,低通脹、低利率轉變為高通脹、高利率,由此導致付息成本大幅上升。更重要的是,地緣政治沖突、疫情、綠色轉型、價值鏈重構等直接導致各國的防務成本出現急劇上揚。
劉元春認為,要理解中國的資產管理一定要理解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明顯發生了范式的變化,從而也導致資產定價方式的根本性變化。他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同時世界也進入到新動蕩變革期。整個世界格局出現變化,資產定價會發生超級變化。
在劉元春看來,未來金融形態可能會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經濟增長速度下臺階將對傳統金融定價模式形成挑戰。具體而言,增長中樞的持續下移導致政策利率無法向自然利率快速靠攏,導致定價失靈。市場難以形成反映增長趨勢的無風險利率,在收益率下滑速度超過預期速度時出現系統性的配置失誤。
二是大時代中系統性斷裂帶來的風險導致傳統定價模型難以計量。這些風險包括疫情、戰爭、地緣政治、大國博弈與大變局等。“這其中到底是政治力量強,還是資本力量強?是傳統風險在定價中起主導作用,還是非傳統風險在資產定價中起主導作用?這些需要進一步研究。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一系列非傳統風險全面上揚。”劉元春表示。
劉元春提醒,各國貨幣錨定效應的年度變化表明全球很可能進入到一個沒有“金融錨定效應”的時代,即沒有“貨幣錨”和“定價錨”的時代。與此同時,技術脫鉤和金融脫鉤現象很可能加大,對于錨定效應的沖擊會進一步加強。
三是高債務、高杠桿與利率提升期必定帶來一段時期的去金融化。“我們一直在談去金融化、去杠桿,但是全球金融在過去十幾年里面,尤其是過去三年,不僅沒有去金融,也沒有去杠桿,反而進一步變本加厲了。我們也一樣,我們從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整頓到現在,宏觀杠桿率也在持續上揚。因此,這需要我們調整思路,我們對杠桿、對金融的戰略定位到底是基于何種基礎邏輯,而不是簡單地去杠桿去金融。”劉元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