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象
董事長、總經理、各部門經理主管、一線工人
目的
做好過程管理 有效控制成本
內容
成本控制主要有三個方面,凈料率測試;尋找成本差異;SPC成本質量控制。
1) 凈料率測試
通過編制《原材料采購標準規格書》、《初加工操作標準書》、對加工工具標準化、對測量工具校準,最終實現對凈利率的精準測量。
2) 尋找成本差異
將一天發生的所有業務錄入系統,查看實際與理論的差異并找出差異原因,具體步驟如下:
a) 先將使用表與標準成本卡對比,區分是共同原因(隨機因素)還是特殊原因(特殊因素)。
b) 如若不是共同因素(隨機因素),需確定品牌是否更換,品牌發生變化重新測定凈料率;操作人員是否嚴格按SOP執行。
c) 將每日差異分析記錄匯總,在每旬成本差異會上與各生產部門負責人討論確認,在其下一步的生產過程中更加規范操作行為,減少差異。
3) 尋找成本差異
SPC成本質量控制過程分為五個步驟:
a) 尋找企業里影響成本的關鍵因素。
b) 測試該關鍵因素的制程管理是否穩定?如果不穩定,實施管理,實現穩定。如果穩定,進行到下一步。
c) 專業軟件測試該關鍵因素的穩定制程的能力。如果能力過低或不滿足要求,實施管理,提高能力。如果達到要求,進行到下一步。
d) 對于達到滿足企業需要的制程能力后,我們希望能將這種好的成本控制能力保持下去,就可以在實際工作一線,延續該制程能力的控制上限(UCL)、中心線(CL)、控制下限(LCL),制作成控制用控制圖,然后按照抽樣要求,持續不斷從生產一線搜集數據,并錄入控制圖,觀察控制點是否在控制線內波動,如果發現有超出控制限的點,就可以立即在生產一線查找問題源,并予以解決,使得企業該制程永遠保持這種制程能力,并趨于穩定。
e) 如果該制程能力后期有顯著改善,重新設定制程的控制上限(UCL)、中心線(CL)、控制下限(LCL),
并繼續保持這種制程能力。這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日本精益管理中的持續改善環節。
統計過程控制的優勢在于:
1. 杜絕了結果管理的滯后性
如果我們不在過程中控制成本,當財務通過盤點后,知道成本率高了,但這只是結果。如果你30天盤一次點,雖然你知道成本率高了,但30天的浪費已經造成了。即使你知道成本率高了,但高到哪里了?仍然是個迷。
2. 強調過程,緊抓事物本質。
企業有很多影響成本的關鍵因素,如果對這些關鍵因素都建立SPC控制圖,就可以對產生成本浪費的過程實施影響和管理,只有對過程根本采取措施,成本控制才能持續有效和提高,成本管理流程才能被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