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6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金融學一級教授吳曉求為財政金融學院研究生新生講授新學年專業第一課,作了題為“資本市場成長的邏輯與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改革”的演講。財政金融學院院長莊毓敏教授主持了本次講座,近400名2023級研究生新生在現場聆聽了吳曉求教授的精彩講授。
在兩個半小時的演講里,吳曉求教授從學術歷程談到治學態度,從宏觀經濟談到法律制度,從資本市場的生成談到中國資本市場改革方向,內容精彩紛呈。吳曉求教授以自己的學術發展歷程為引,認為要建設一個市場經濟國家,走市場經濟的道路,金融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他與同學們分享了“把中國金融變成全球的金融中心”的夢想,同時強調完善的法制和嚴格的契約精神是把中國資本市場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前提。
吳曉求教授在講課中指出,過去40多年來我們取得的偉大成就,是因為堅持了改革開放,堅持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他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思路,應當正視問題,找到問題原因,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吳曉求教授隨后為同學們梳理了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從制度與政策的關系探討了預期轉弱與信心不足的原因,并指出要重視制度建設,制度建設的核心機制就是市場經濟,而任何政策的出臺不能違背市場經濟的原則。
接下來,吳曉求教授做了題為“資本市場成長的邏輯與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改革”的主題講座。吳曉求教授從金融結構性變革的起點出發,闡明了資本市場生成的必然性。他指出,金融脫媒具有必然性,并受到制度基礎和收入水平的驅動。中國的資本市場生成具有歷史特殊性,但以當前中國的收入水平具備了發展資本市場的條件。
關于資本市場發展的邏輯,吳曉求教授認為,資本市場與和高科技企業有天然的耦合關系,對所上市的企業的天然要求是有成長性和不確定性,我們的資本市場應該為投資者的自由選擇和組合提供多樣化的產品。他指出,科技是資本市場發展的主要推動者,但是中國資本市場中的科技企業有時候難以持續成長,這與資本的個性有關系,更與制度漏洞有關系。
針對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問題和改革方向,吳曉求老師以“排隊型溢價”這一現象為線索,回顧了中國資本市場30多年的發展歷程及標志性事件,指出中國資本市場目前仍存在的“減持約束過松”、“泛化理解注冊制”和“不可流通股份變相流通”等制度漏洞。他強調,資本市場雖然在表象上是一個融資的市場,但本質上是一個財富管理的市場,改革的核心目標應該是提升市場的投資回報,恢復投資部門和財富管理部門。為此,吳曉求教授提出,應當通過制度設計約束減持,同時厘清資本市場前端資本業態和資本市場過程中的公眾投資的風險邊界。
最后,吳曉求教授叮囑同學們,做一切事應當尊重常識,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經過4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中國人懂得市場規則,對中國的經濟和未來我們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