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的運行情況比成熟的市場化國家復雜得多,我們比他們多考慮漸進改革中間的協調問題,要考慮的是政治與經濟改革的平衡問題。
現在經濟系統的執行力差,多憑文件主義。我聽說一個地市的金融辦一年下發和轉發上級各部門的文件達1千多份,金融辦最多就幾個人,一年下發文件1千多份,一年365天,可以想見在干什么,還能干什么。
靠文件、靠口號、靠書本知識指導不了復雜的改革開放實踐。怎么辦?靠制度建設。所以要在內部建立決策的事前、事中、事后評估制度,現在正在這么做。
現在的財政政策是積極的,任務也布置了,但是微觀情況仍然相當不好。市場預期非常不穩定,怎么辦?這表象是資源配置有問題。我認為本質上不是金融問題,而是實體經濟中間的結構和改革問題。
我們當前的資金量是松的,但是松不到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地方大量的債務壓力和地方平臺的龐氏騙局(龐氏騙局在中國又稱“拆東墻補西墻”,“空手套白狼”。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制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以及一些大國企的產能過剩,吸走了大量資金。現在的問題是八個瓶子七個蓋,蓋來蓋去缺少一個蓋。要打破一個瓶子。僵尸企業、資不抵債的企業,該破的要破。
新增長的動力靠的是企業家精神,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有資源的沒有動力——地方平臺和國企;有動力的沒有資源——中小企業和民企。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的命脈關鍵是什么,就是加快國企改革。
整個社會形不成好的預期,沒有好的預期就不可能形成大量的投資增長,對此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改革的內容很多,國務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對此,我有五點看法。
第一,對地方平臺的不良資產應趕緊剝離重組。讓地方政府輕裝上陣,不要再拖累他們新的投資。
為此,就要打破隱形擔保和剛性兌付,讓矛盾暴露出來。不要再增加金融市場的扭曲行為,按照市價或者溢價打折。剝離不良資產,讓銀行先承擔一部分損失,然后繼續在市場上經營,最終損失可以先定下來,由中央、地方、銀行共同背。中央可以先承諾擔一部分,但剝離的事要趕緊辦起來。
第二,用時間換空間的壓力越來越大,時間越來越緊迫。我們要重視大量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收購兼并,這是經濟增長的大頭,從總量上講遠遠比抓創新、新業態重要。我們要打破常規,大刀闊斧。
第三,基于中國潛在增長的情況,這幾年還可以進一步擴大財政赤字。第一步可以擴大到3%,加大有效精準化的投資力度,除目前的城市地下網管投資之外,應大力增加有利于居民消費的公共服務投資,幼兒園、學校、醫院、養老、健康保健、旅游等等。中國的老百姓消費沒減弱,我們應該進一步再深挖減稅的潛力。
第四,以全球視角充分認識全球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對中國資本賬戶的開放一定要慎而又慎,要做到不趕時間,不趕任務,實事求是,水到渠成。我們要利用好資本賬戶仍然部分管制的時機,在解決好大量僵尸企業和一些龐氏騙局的基礎上,加快降息步伐。降的速度應該一步降到位,迅速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和全社會的負債率。
第五,當前中國產能問題嚴重,但中國這么大,又是一個內部差異很大的大國,我們應該對不同地區實行區別對待的經濟政策。我們不要自己捆住手腳。在控制好重復建設的前提下,把曾經在改革開放初期給沿海地區的土地政策、招商引資政策等優惠,允許在中西部繼續實行,防止更多的低端制造業繼續外流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這有助于穩定當前的經濟增長和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