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主渠道,目前我國70%以上的農產品經過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針對批發市場建設中的一些短板,“十四五”時期,強化農產品批發市場整體功能,提升農產品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成為了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環節。2021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進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按照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要求,瞄準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全面強化農產品批發市場整體功能,提升農產品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要著力強化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數字化升級提升現代流通方式。一是推動農批市場數字化。要啟動建設一批批發市場數字化指揮調度平臺、供應鏈服務平臺和市場運行大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以新基建促新農批。二是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農批市場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拓展線上銷售渠道,與線下緊密結合、互動融合發展,全面打通線上線下營銷通道。三是創新流通方式。加快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大力實施 “互聯網+” 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進生產者與市場流通各類主體直接對接,支持產區在城市社區增加直供直銷網點。探索產地、批發市場直達社區的智能物流配送體系,加強社區智能配送終端建設,尤其保證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做到高效精準投放。四是支持批發市場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加強市場內水電路、冷鏈設施、衛生消殺、垃圾污水處理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二、以共建共贏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要大力推進批發市場同產區合作建設產業基地。推動批發市場同產區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以基地建設為抓手強化標準化生產,包括分選分級、預冷保鮮、冷鏈物流、流通加工等功能建設,引導產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生產結構,大力推進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生產。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農戶走向市場。針對農戶生產一家一戶分散狀態,加強對農業生產環節的組織協調,打造從產地市場到銷地市場全程暢通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帶動農戶走向大市場,促進三產融合。
三、深入推進農產品產銷對接。一是進一步開展營銷服務。多形式開展營銷促銷活動,增強市場開拓能力,進一步強化農業會展促銷、網絡促銷和應急促銷。二是構建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機制。加快構建優質優價市場機制,推動產銷方、企業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和長效聯結機制。堅持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總目標,在農產品源頭提升上下功夫。三是提升農業品牌建設水平。積極參與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建設,推動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體系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地展示品牌形象,加大農業品牌培育力度,以品牌引領推動農產品產銷精準對接。
四、大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一是強化產地準出市場準入銜接機制。要深入壓實生產者主體責任,進一步開展批發市場索要查看合格證試點工作,以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為抓手構建產地準出市場準入銜接機制。二是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進一步推進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體系,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 “來源可查詢、去向可跟蹤、產品可找回、責任可追究”。三是加強市場監管。批發市場要嚴格做好農產品質量抽檢工作,嚴禁不合格農產品在市場銷售。
五、加強法制建設和政策扶持。針對目前存在問題,盡快出臺《農產品批發市場法》,對批發市場建設和運行中的政府職能、市場管理者行為、經銷商行為等加以法律規范,引導市場公平合理競爭。同時在財政、金融等政策方面加大扶持,進一步實施稅費優惠政策,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提升整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