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頒獎典禮暨中國經濟學家論壇——國企改革專題”今日舉行。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安同良出席并以《“卡脖子”技術測度及全產業鏈趕超》為題發表演講
安同良表示,我國目前面臨西方發達國家技術脅迫,現在很多的“卡脖子”技術研究是隔靴搔癢,根本不知道怎么找到“卡脖子”技術。有人認為“卡脖子”技術是一個技術體系,有人認為是一個產品,比如說“光刻機”卡了中國的脖子,這對老百姓(22.990, -0.31, -1.33%)講沒問題,對專業經濟學來講就外行了。
在其看來,“卡脖子”技術是打開“產品包”——這個產品包里面有無數的技術,而關鍵的、繞不過去的樞紐節點才是“卡脖子”技術,即“卡脖子”技術就是專利網絡里面樞紐節點,由此,安同良發明了復合測度“卡脖子”技術方法。
新技術來源在哪兒呢?在專利。一般而言,新技術往往以專利(正在保護期) 形式來顯性表達,而失去專利保護期的技術已相對成熟、相對落后,失效后的專利往往成為公共技術或知識,根本卡不了脖子。
安同良構建了一個由專利引用網絡和專利歸屬網絡組成的復合網絡。專利引用網絡是使用改進的PageRank算法,測度各個單一專利對整體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專利歸屬網絡則使用HITS算法,測度企業的創新能力。
安同良介紹,通過上述測度工具對我國鋰電池行業進行分析,結果揭示了我國在高技術制造業發展中,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產業鏈上各部門協同發展,實現了在該領域的全產業鏈趕超發展。凝練出“全產業鏈趕超”這一技術追趕的“中國模式”,即以產業政策為牽引、以大國市場需求為支撐、以完整產業體系配套為基石,在全產業鏈形成“卡脖子”技術突破的技術趕超模式。
他強調,專利網絡是無標度的網絡,有一個度分布,不是隨機網絡,有大量的節點,具有聯通性、穩定性和脆弱性。脆弱性只指,如果關鍵的點被人卡住或者剔除掉,網絡就破裂了,“為什么跨越不了技術難點呢?關鍵的點被人卡住了”。
安同良表示,上述模型工具構建了一個從專利企業、行業、國家的疊加“卡脖子”技術通用算法,能夠減少企業家、工程師等的搜索成本。
“用我這個算法一下子就把專利關鍵‘卡脖子’技術找出來了”,安同良還透露,有記者問他要不要注冊專利,“我說不需要,發表出來,企業家、工程師用我這個算法就夠了,包括騰訊副總裁馬斌說能不能做一個APP,我說可以,只要有數據,在手機里面有APP,我把這些關鍵的知識點給你拿出來,這樣的話也給我們企業講,要深度企業嵌入世界的創新網絡,利用中國大國市場和全產業鏈趕超模式瞄準關鍵的技術也可以卡別人的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