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受命主政安徽
《縱橫》:1977年6月,中央決定由萬里主政安徽, 這一決定是在怎樣的背景下作出的?
崔傳義(以下簡稱“崔”):1977年6月20日,中央決定調整安徽省委領導班子,由萬里擔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等職,總攬省內黨政軍最高權力,全面抓安徽的撥亂反正工作。對此萬里曾說,原來是派他到湖北省給另外一個老同志去當二把手,可當他去看望鄧小平時,鄧小平提出讓他去安徽。
萬里
此時,經過10年折騰,安徽農村的生產力已經遭到嚴重破壞,“大呼隆”“大鍋飯”等弊端益發惡性發展, 多勞不多得,分配不兌現,社員收入低,不少人連溫飽都維持不了,這些問題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了能吃飽肚子,大批農民不得不逃離故土,安徽也因此成了聞名全國的討飯大省。
萬里到安徽后,首先集中精力清查與“四人幫” 有關的事:他采取果斷措施,排除派性,整頓領導班子……
在此過程中,萬里了解到安徽好多地方有出去逃荒要飯的,有些縣、地區向省委報告說沒有飯吃,要求調購糧食。
萬里(前右一)在安徽農村調研
1977年8月22日,萬里聽取了時任安徽省農委副主任周曰禮的匯報。這位干了幾十年的“老農委”向萬里講述了殘酷的現實:全省有將近90%的生產隊不能維持溫飽。這些隊的基本狀況是“三靠”,即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其中有10%的隊仍在饑餓線上掙扎。
聽取匯報后,萬里讓周盡快拿出切實有效的政策性意見,自己則深入基層,走訪了大別山區和淮河兩岸, 以進一步了解農村實際。
輕車簡從考察省情后,萬里說,我要拿出80%的精力來抓農業
《縱橫》:赴任安徽不久,萬里即下各地基層考察農情、省情。萬里在考察中都有哪些所見所聞所感,對他的決策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崔:清查“四人幫”,穩定安徽大局之后,萬里就把注意力轉到農業、農村。戰爭年代,萬里一直生活戰斗在農村根據地,對農民是熟悉的,但進城后一直從事工業和城市工作。為了了解農情、省情,他首先輕車簡從直接深入基層、深入農戶,用三個多月時間跑遍了全省各個地區的一些縣市和廣大農村。一路上,他不作指示,只是看、問、聽;他不只看農業生產,而首先看農民的生活。
金寨縣,皖西大別山老革命根據地,戰爭年代十萬農民參軍參戰,人稱“將軍縣”。在那里,看到一些農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萬里難過得流下了眼淚。在皖東滁縣地區的定遠縣,他走進一家農戶,七口人只有一床破被絮,鍋里是用地瓜面和胡蘿卜纓子煮成的黑糊糊。他在路上同一個農民拉家常,問有什么要求,這位農民拍拍肚皮說,沒有別的,只要吃飽肚子、里邊少裝些山芋干子就行了。在鳳陽縣,他親眼看到過農民扒車外流討飯的情景。1977年冬,省里不斷收到沿海一些地方的電話電報,要求派人去接“盲流”。據不完全統計,僅鳳陽縣那年冬天外出討飯的就有1.3萬多人。萬里決心要解決討飯問題。在一次省委座談會上,研究如何解決鳳陽農民外流討飯問題,有人說,那里農民有討飯的“習慣”。萬里氣憤地說:“沒聽說過討飯還有什么習慣?講這種話的人立場站到哪里去了,是什么感情,我就不相信有糧食吃,他還會去討飯。我們的農民是勤奮的、是能吃苦的,是有臉面的,只要能夠吃得飽,他們是不會去討飯的。問題是那里條件并不壞,他們為什么吃不飽飯?我們的各級領導一定要把它作為頭等大事來抓?!薄罢l不解決群眾吃飯問題,誰就會垮臺!”
經過調查研究,萬里認為安徽問題的關鍵在農村, 農業上不去,連肚子也吃不飽,一切無從談起。
第一把火:突破“左”的禁錮,出臺省委“六條”
《縱橫》:1977 年11 月底,在萬里的主導下,省委“六條”出臺,請為我們回顧一下出臺背景、過程及其影響。
崔:經過調研,萬里認為,把農業搞上去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影響農民積極性的問題,就這樣逐漸形成了突破“左”的禁錮,以生產為中心,放寬農村政策的思路。
以生產為中心。經過三個月的調查研究,1977年11 月,安徽召開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形成了省委《關于當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六條》)。萬里在會議開始時指出,最重要的生產力是人,是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沒有人的積極性, 一切就無從談起。調動人的積極性,要靠政策。凡是阻礙生產發展的做法和政策都是錯誤的。農村的中心問題是把農業生產搞好,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使人民生活得到不斷改善?!读鶙l》強調搞好經營管理,允許生產隊根據農活建立不同的生產責任制,可以組成作業組,只許個別人完成的農活也可以責任到人;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減輕社員和社隊的負擔;落實按勞分配,兼顧三者利益;允許和鼓勵社員經營自留地和家庭副業,開放集市貿易等。這些內容在“左”傾盛行時期也成了“資本主義尾巴”,成了禁區?!读鶙l》恢復以往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安徽由此邁出糾正農業上“左”的錯誤、解決農村政策問題的步伐,深受農村干部和群眾的歡迎。他還在貧困地區縣委書記座談會上說:“只要能把生產搞上去,你們要求什么樣的政策條件都可以,但必須保證今后決不能再討飯?!?/p>
放寬農村政策,強調生產隊的自主權。滁縣地區定遠縣地處江淮丘陵,十年九旱,省委原主要負責人卻強迫社隊不顧條件盲目擴大水稻種植面積,結果水稻總產增加有限,而玉米、紅薯等旱糧作物和豆類、花生、煙葉等經濟作物產量大幅度下降,成本高,收益少。1977 年6月,滁縣地區調整了定遠縣領導班子。新班子上任正是搶種時期,還有幾十萬畝沒能安種。他們糾正過去瞎指揮的錯誤,實行有水種水稻,無水種旱糧、插山芋, 由生產隊自主決定。由于因地制宜、抓住農時,獲得了農業豐收。1978年1月,新華社記者到定遠調查,寫了《生產隊有了自主權農業必增產》的報道稿。對此,萬里說:“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實質上是個尊重實際,尊重群眾,發揚民主,反對官僚主義瞎指揮的問題”?!罢l最了解實際情況呢?當然是天天同土地、莊稼打交道的生產隊干部和社員群眾。他們最有發言權……”
順勢而為,推動聯產計酬和“雙包到組”
《縱橫》:繼省委“六條”之后,萬里又尊重基層意愿,力主推動實行聯產計酬和“雙包到組”,請為我們回顧一下這些決策的出臺經過。
崔:自從安徽農村工作迅速轉到以生產為中心、放寬農村政策、調動農民積極性的軌道上來后,為群眾自下而上的改革創造了良好的氛圍。改革也由此進入群眾直接參與、開始突破人民公社體制的第二階段。改革人民公社經營管理體制實質是領導正確對待農民,政府還權于民,重新調整和界定權利關系的問題。對此,萬里較早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核心問題。
1978年6月,安徽省委連續開了兩次常委會,討論夏收分配中夏糧征購的起征點,農民的留糧標準到底定多少。由于對夏糧總產缺乏準確的判斷,會議沒有作出決定。會后萬里再次深入基層,走訪了五個縣的十幾個打麥場,和群眾、生產隊干部交談。摸清情況后,他說, 生產隊上報的產量比實際產量偏低,原因是群眾怕征過頭糧,怕留糧標準低,吃不飽。這是農民群眾對過去的浮夸風和高征購的反抗,是錯誤政策逼得農民不敢講真話,要農民講真話就必須政策對頭。在第二次討論夏糧分配的會議上,萬里說,分配問題關系到如何正確處理三者關系,核心是國家同農民的關系。我們過去的問題是只顧國家一頭,忽略了農民群眾的利益,有的甚至為了完成征購任務,不顧群眾死活,嚴重打擊了群眾生產積極性?!鋈魏喂ぷ鞫急仨氂腥罕娪^點,不能把國家利益同群眾利益對立起來,沒有群眾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又從何而來呢?
在這次會上,省委決定:從夏收分配到秋糧下來之前,兩個多月時間內集體分配給社員的平均口糧不足75 斤的生產隊,一律不征不購。
一次,萬里同新華社記者張廣友說:“我在想一個問題:農民種什么我們要管,收入分配我們也管,而且從上管到下,管得那么具體,我們懂嗎?我們了解情況嗎?我們能管得好嗎?……這個問題應當說很大,實質上是如何對待農民問題?!r民的種植權,產品支配權,我們全都管了,農民還有什么權利?……”這些談話蘊含的一個思想就是政府要把應屬于農民的權力還給農民。
《六條》實施、政策放寬后,群眾開始活躍起來, 改革也深入到生產隊自身吃大鍋飯,影響群眾積極性的體制問題。突破從農民群眾和基層干部開始:農業生產責任制從不聯產到聯系產量,有些地方還搞起了包產到組,鳳陽縣則搞了大包干到組,極少的地方甚至偷偷搞了包產到戶……這就提出了領導如何對待群眾實行聯產承包的問題。
1978年春,滁縣地區來安縣煙陳公社魏郢生產隊包產到組,大旱之年糧食產量由上年8萬多斤增長到12萬多斤,人均收入增長30%。天長縣新街公社由于大旱棉花苗面臨著枯死的危險,決定把棉花包產到戶,超獎減賠,棉花畝產較上年增產近9成。來安縣廣大公社按照工作和生產指標完成情況實行干部獎懲責任制。這些做法是下面暗暗搞的,直到這年9月滁縣地委召開四級干部會議,才由干部反映出來。萬里聽了滁縣地委書記王郁昭的匯報,非常重視,要求搞好調查。他看了調查報告后在省委常委會上說:“包工到組、不聯系產量,還是干好干壞一個樣,不可能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所以也不行。滁縣地區關于聯系產量責任制的三個材料可以大膽試行”。滁縣地委以文件形式將三個調查報告印發全區, 要求各縣先在一個大隊或一個公社試點。文件下達后, 許多社隊干部群眾爭當試點,一些不是試點的生產隊也自發地干起來。
鳳陽縣有的干部群眾認為聯產計酬、包產到組的辦法太煩瑣,創造出大包干到組的辦法,即小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由組分配。到1979年3月底, 滁縣地區包產到組、包干到組的生產隊已占生產隊總數的68.3%。
不能坐在房子里爭論,要尊重實際,到群眾中去解決
《縱橫》:正當安徽一些地方包產到組迅猛發展的時候,《人民日報》刊發了“張浩來信”。請為我們談談當時的情況。
崔: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張浩《“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應該穩定》的讀者來信,信中說:“現在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符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應當穩定,不能隨便變更。輕易從‘隊為基礎’退回去,搞分田到組,是脫離群眾,不得人心的。同樣會搞亂‘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搞亂干部和群眾的思想,挫傷群眾積極性,給生產造成危害,對農業機械化也是很不利的。”“編者按”則提出: “已經出現分田到組,包產到組的地方應該正確貫徹執行黨的政策,堅決糾正錯誤做法?!?/p>
這封讀者來信對包產到組后正在忙春耕的安徽農民澆了一瓢冷水,一些對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心有余悸的同志認為“編者按”有來頭,惶恐不安。3月16日,萬里來到滁縣地區。他說:“作為報紙,發表個人不同意見都是可以的,別人寫讀者來信,你們也可以寫讀者來信?!薄熬烤故裁匆庖姺先嗣竦母纠婧烷L遠利益, 靠實踐來檢驗,決不能讀了一封讀者來信和編者按,就打退堂鼓。挫傷了群眾的積極性,生產上不去,農民餓肚子,是找你們縣委還是找報社,報社也不能管你飯吃。”“三級半有什么不好?這是經濟核算嘛,四級核算也可以,家庭也要核算,那不是五級嗎?”“你們地委做得對,及時發了電話通知,已經實行的各種責任制一律不動,只要今年大豐收,增了產,社會財富多了,群眾生活改善了,你們的辦法明年可以干,后年還可以干, 可以一直干下去?!比f里針對實行聯系產量責任制所引起的爭論,提出衡量是非的標準。他說,不管什么形式的責任制,就是堅持一條,凡是能增產,能叫農民、集體、國家都增加收入的就是好辦法。
3月17日,萬里在天長縣視察農民的自留地和家庭副業后對王郁昭說,社員的家庭副業收入不可忽視,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經濟是細胞經濟,非常活躍。把家庭經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可能是農村改革的一條出路,當然還要靠實踐來檢驗。3月19日,在嘉山縣橫山公社良郢生產隊與社員座談,萬里問:“包產到組包的指標高不高?”農民說:“這個產量還沒有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呢,1955年我們社里收過30萬斤糧食?!睂Υ?,萬里說:“農民為什么要求包產到組,要求包產到戶,為什么懷念那一段,因為能增產,能增加收入,這是要擺脫“左”的束縛。這要作為一個題目好好調查一下,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僬页鼋窈蟀l展的辦法。……不能坐在房子里爭論,要尊重實際,到群眾中去解決。”
1979年6月,萬里來到定遠和鳳陽縣,鳳陽縣委書記陳庭元說,農民愿意實行大包干,都說: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眾都想搞,只要給干三五年,吃陳糧,燒陳草?!皬埡苼硇拧边@股風被頂住了,但搞大包干干部怕犯錯誤,群眾怕變。萬里說:“實行大包干,干三五年就富裕起來了,這好嗎?可以干三五年,只要社員積極生產,都能富就行了。還有其他辦法,可以調動群眾積極性的,也可以讓他們搞?!?/p>
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要調動八億農民的積極性
《縱橫》:離任前夕,萬里頂住壓力,為安徽的包(產)干到戶“上了戶口”,使農民的這一做法合法化,請為我們回顧一下這一經過。
崔:包產到組、包干到組,比過去前進了一大步, 但克服了生產隊的大鍋飯,卻又出現包產組的“二鍋飯”,農民并不滿足;個人責任不明確,勞動者的利益不能直接體現出來,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發揮,于是出現“雙包到組”向包產到戶演進的趨勢。
肥西縣最早搞包產到戶,這與安徽省委的借地度荒政策有關。1978年安徽遭遇特大干旱,絕大部分地方沒有下過透雨,糧食、經濟作物嚴重減產,秋種難以進行。9月初省委召開緊急會議研究發動群眾搞生產自救和秋種,萬里提出采取特殊辦法發動群眾。不能眼看著農村大片土地撂荒,那樣明年的生活會更困難。與其拋荒,還不如讓群眾借地度荒。不管是集體還是個體生產的糧食,吃了都解餓。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閑地、開荒地種糧種菜,誰種誰收誰有。集體無法種的, 也可以單獨劃出一定數量的耕地借給社員種。省委借地度荒的決定,打破了在土地制度上只準集體使用的禁區。肥西縣山南區有人由借地進而提出搞包產到戶。黃花大隊首先搞了包產到戶,其他生產隊也跟著干起來。
1979年2月,省農委工作組到肥西考察,當時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農業文件規定不準包產到戶,周曰禮從山南返回合肥向萬里反映老百姓對包產到戶要求強烈。省委常委會對此討論,大家發言后,萬里說:“包產到戶問題過去批了十幾年,許多干部批怕了。但是,過去批判過的東西不一定是錯誤的,有的可能是批對了,有的也可能本來是正確的東西,卻被當作錯誤的東西來批判。必須在實踐中加以檢驗。我主張應當讓山南公社進行包產到戶的試驗。在小范圍內試驗一下,利大于弊?!?月16日,萬里在六安、滁縣、巢湖三個地區的地委書記座談會上又說:“肥西有的公社包產到戶了,他們會千方百計把地種上,我說你們干吧,搞富了再說。搞包產到戶如果要檢討,我檢討,只要老百姓有飯吃,能增產,就是最大的政治。老百姓沒有飯吃,就是最壞的政治。現在我們變革生產關系,就是要解除對生產力的束縛,調動社員的積極性……大的政策已經有了,要解放思想,百花齊放,千方百計把生產搞上去。”省委的意見向肥西干部群眾一宣布,不僅山南公社搞包產到戶試點,而且山南區六個公社都搞了包產到戶。不到一個多月時間,肥西縣搞包產到戶的生產隊,一下子占到總數的40%。這年夏季,山南區糧食產量較1978年增產一倍以上。
1979 年夏,鄧小平和萬里在安徽黃山
在以包產到組、包干到組為主的滁縣地區,1978年底也有部分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這其中,鳳陽縣小崗生產隊暗中搞起了“大包干到戶”。1978年秋后,鳳陽縣搞包產到組,小崗生產隊先劃為4個作業組,干不好, 又分成8個,還是合不攏,干部社員商議,干脆搞個大包干到戶,瞞上不瞞下,如果因為土地包到戶,干部出了事、蹲班房,全隊社員共同負責,把他的孩子撫養到18 歲。1978年底,大包干到戶的責任制就在小崗出現了。
包產到戶過去多次出現過,20世紀50年代合作化高潮時出現過,后來三年困難時期也曾出現過。大包干到戶則是第一次在中國大地上出現。包產到戶和大包干到戶的區別主要在于:包產到戶農民承包土地后實行“承包產量,以產計工,增產獎勵,減產賠償”的辦法, 生產隊實行“五統一”。農戶生產的糧食等要交生產隊實行“統一分配”,由生產隊上繳國家征購任務,留下集體提留,再按各戶上繳的產品計算出工分,然后按工分實行分配。這種辦法手續繁瑣,由于在分配的過程中往往出現一平二調和干部存在某些不正之風等現象,群眾很不放心,農民對產品沒有支配權。大包干到戶則不同,農戶承包集體的土地后,由生產隊同農戶簽合同, 農戶按合同上繳國家的征購任務,交足集體的提留,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獎賠就在其中了。農戶只要完成合同上繳的任務,至于土地如何經營,完全由農戶自主決定。因此,包干到戶不是對生產隊的生產承包,而是對土地的經營承包,農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而且掌握了包干上繳后剩余產品的收益權。
可見,“包產到戶”與“包干到戶”,一字之差, 而性質完全不同。包干到戶,農村土地真正實現了兩權分離,土地所有權歸集體,農民通過承包獲得對土地的經營權,農民成了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簡而言之,包產到戶是農民對所種植的作物產量的承包, 而包干到戶則是對土地經營權的承包。這就是“小崗模式”的核心所在。農民說:“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完成國家的,交足集體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边@種辦法“責任具體,利益直接,方法簡單, 百姓放心”,農民特別擁護,這也是大包干到戶之所以能夠在全國很快普及開來的關鍵所在。
1979年小崗生產隊糧食產量達到13萬多斤,相當于1966—1970年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油料產量超過合作化以來20年的總和;社員收入比上年增長6倍。從1957年起23年來,第一次向國家交售糧食和油料任務,分別超額6倍和80倍。
包產到戶長期以來被當作農村復辟資本主義的具體表現進行批判。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在安徽的大規模出現招致了比制定《六條》、承包到組更加強烈的非議和責難。有的省刷出“反對復辟倒退”“堅決抵制安徽的單干風”等大標語。在省內,農民群眾積極要求和推進包產(干)到戶,而許多地、縣領導班子內部則存在意見分歧。
以萬里為首的安徽省委堅決排除干擾,尊重農民的創造和選擇,支持群眾在實踐中開辟農村發展道路。從1979年12月起,萬里作了多次講話。12月1日,他在省軍區第六次黨代表大會上指出:“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農村大好形勢,人們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爭論最大的是聯系產量責任制的內涵。一年來的實踐證明,凡是實行聯系產量責任制的地方,生產都有大幅度的增長…… 責任到戶的生產責任制是搞社會主義,不是搞資本主義?!薄案锩菫榱私夥派a力,我們衡量各種勞動組織形式、計酬方法好壞,只能有一個標準,就是看它是否促進了生產的發展?!瓚撜{查研究,尊重群眾自己的選擇,并正確地加以引導。” 12月25日,他在安徽省人代會上指出,只要堅持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收入越多越好,群眾生活改善的越快越好。1980年1月11日,他在省委召開的農業會議上,總結了前30年農業的經驗教訓,強調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要調動八億農民的積極性:“生產責任制一定要建立,到底建立哪種責任制合適?主要看增產是否顯著, 農民收入是否增加,集體積累和對國家貢獻是否增多, 大多數群眾是否歡迎。我們應當尊重群眾的意愿,允許群眾在實踐中比較、選擇。”他又說:“包產到戶不是我們提出來的,問題是已經有了,孩子已經生下了,他媽媽挺高興,可解決大問題了,你不給他報戶口,行嗎? 那天王郁昭同志說了,孩子挺好的,給報個戶口吧,承認它也是責任制的一種形式,許多干部去看過,都熱乎乎的,但回來以后又涼了半截。為什么呢?不合法呀, 要批判呀,說它是資本主義。那根本不是資本主義。包產到戶不是分田單干,分田單干也不等于資本主義。不是我們提倡,我們的態度是不能打擊群眾的積極性, 群眾已經認可了,那就只能同意、批準。一定要滿腔熱情地幫助它完善,一年兩年三年都可以,使農民富起來?!?/p>
1980年春節前夕,萬里又來到滁縣地區,在小崗生產隊挨家看了一遍,只見各家各戶能裝糧食的東西都裝得滿滿的。他說:“以前大呼隆可把農民搞苦了,這樣干形勢自然會大好,我支持你們。”當生產隊反映有人指責小崗是開倒車時,萬里當即表示:“地委能批準你們干三年,我批準你們干五年。只要能多打糧,對國家多貢獻,對集體能多提留,社員能改善生活,干一輩子也不算開倒車。誰要說你們開倒車,這場官司由我跟他去打了?!比f里臨走語重心長地對地、縣委負責人說:“不管哪一級領導,再也不要給群眾念緊箍咒了,你們說是不是?”
安徽為包產到戶報了戶口,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有的同志勸萬里和其他省委領導人,不要為包產到戶犯錯誤,有的說,你歲數大了,再經不起戴高帽子、坐飛機了。萬里曾說:“很多同志不同意包產到戶,是認識問題,是可以理解的?!r民一定要搞,那只好硬著頭皮頂著。這實質上反映了農民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和已不適應的舊的上層建筑、舊的規章制度之間的矛盾?!?/p>
談及安徽農村改革時,萬里說,虧了小平同志支持
《縱橫》:對于安徽所開啟的農村改革,鄧小平在其中發揮了哪些作用?請為我們回顧一下當時的具體情況。
崔:安徽的農村改革得到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支持。萬里說:“虧了小平同志支持,我從安徽回來多次向他匯報,他表示同意,可以試驗。出了成果之后,他公開表示支持?!?980年5月31日,正當剛剛興起的包產到戶受到討伐的緊要關頭,鄧小平發表了重要談話。他說:“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P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彼终f:“總的說來,現在農村工作中的主要問題還是思想不夠解放?!毙∑酵镜恼勗捠菍Π不辙r村改革的肯定、支持和鼓舞,為全國農村改革指明了方向。
小崗村村民文化廣場上的鄧小平語錄和“大包干”帶頭人手印石刻
一次,在全國人大開會期間,萬里對陳云同志說, 我那里已經搞起了包產到戶。陳云同志合掌抱拳,高興地說:“萬里同志,我完全贊成在農村政策方面的那些做法。”萬里說:“中國農村改革沒有鄧小平的支持是搞不成的。1980年春夏之交的斗爭,沒有鄧小平的那一番談話,安徽燃起的包產到戶之火,還可能會被撲滅。光我們給包產到戶上了戶口管什么用,沒有鄧小平的支持, 上了戶口還很有可能會被注銷的?!?/p>
1980年初,萬里到中央書記處工作,分管農業。在鄧小平同志對農村政策作了重要講話后,他提議召開一次省委第一書記座談會,起草會議文件,旨在把“不要包產到戶”改為“可以包產到戶”。經過反復討論,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上取得了一席之地。1982到1986年中央5個“一號文件”,是在萬里主管農業期間制定的。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肯定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了很高的評價,稱之為“在共產黨領導下中國農民偉大的創造,馬克思主義關于合作化的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到1984年底,全國99%的生產隊實行了包干到戶,這一年糧食產量達8000億斤,人均800斤,接近世界人均水平。國務院向世界糧農組織宣布,我國已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1992年10月,萬里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憲法》,把現行《憲法》中關于人民公社的提法刪去,改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農村的基本經營管理體制長期不變。1993年3月,全國人大正式通過決議,把家庭承包制載入我國《憲法》。
安徽改革的三條經驗
《縱橫》:回頭來看,安徽農村改革主要包括哪些特點,對之后全國范圍內的農村改革提供了哪些經驗和啟示?
崔:安徽農村改革有很多經驗值得汲取。我當時在滁縣地區工作,能及時知道省委領導的講話信息,而且萬里六次來這個地區和鳳陽縣考察,后來我又有幸參加《萬里文選》編輯工作,接觸大量材料,每每為他在農村改革中的作為所感動。
改革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得突破。大包干家庭承包制起源于安徽,短短幾年時間變為全國農業微觀經營體制的基本形式。這一突破根本上來自農民群眾的創造和選擇,來自中央、地方領導與群眾的積極互動。在安徽有一句話廣為流傳:“要吃米,找萬里”, 群眾稱贊萬里,實質是表達對黨中央改革開放政策的擁護。八億農民在農村改革中獲得再一次解放,對整個改革發展進程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
萬里對改革提出的一些具有創見性的理論觀點,也是黨和人民精神財富的一部分。這一開改革先河的農村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萬里在1985年曾做過一次總結:第一,堅持群眾觀點,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第二,堅持實事求是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三,堅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