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于1月15日開幕,新一屆市人大代表圍繞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展開討論。在我國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果、發展環境有望迅速回穩的背景下,如何實現首都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成為新一屆市人大代表關注的焦點之一。
來自海淀代表團的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董志勇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談了他對首都高質量發展和當前經濟工作的看法,并介紹了今年他帶來的議案。
董志勇表示,為了完成今年經濟的增長目標,實現保增長、保就業、保市場主體,首先要盡快實現本輪和今后疫情快速過峰,這是經濟工作的前提。要努力消除疫情對就業、消費的負面影響,實現經濟回暖向上。要加強家庭和企業的信心,讓消費和投資盡快恢復常態。
談到北京大學,董志勇說,北京大學作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董志勇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對“2023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有信心
新京報:作為一名經濟學家,你對當前首都發展所處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如何判斷?
董志勇:近年來,中國經歷了一系列內外部沖擊,如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國家經濟運行出現波動。得益于中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短期沖擊對我國經濟的長期影響相對于絕大多數國家來說明顯較小。目前,在我國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果、發展環境有望迅速回穩的背景下,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年”的經濟發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是對我國“2023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戰略判斷的信心和底氣。
新京報:我們應如何理解“2023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的戰略判斷?對于今年實現經濟運行總體回升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和信心來自哪里?
董志勇:我們對于完成這個戰略目標有足夠的底氣和信心。我們的信心和底氣來源于我們能不斷將國內資源與制度優勢相結合發揮改革優勢,以及將國際資源與制度優勢相結合發揮開放優勢。
在2023年的經濟發展上,只要我們堅持好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實現要素優勢和制度優勢的有機結合,以此作為政策導向,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發力,就一定有信心、有底氣實現經濟運行總體回升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北京經濟總體仍呈恢復發展態勢,經濟成果來之不易
新京報:對于北京市過去五年和2022年取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績,你如何評價?
董志勇:去年面對嚴峻疫情形勢以及國內外復雜環境,北京市的經濟總體仍然呈恢復發展態勢,取得了來之不易的經濟成果。去年前三季度,北京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9926.3億元,同比增長0.8%;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1%;高端領域產品生產保持較快增長,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機組、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1.5倍、43.9%和15.1%。
但不可否認的是,疫情對服務業、小微企業、低收入群體依然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去年前三季度,北京市住宿和餐飲業生產總值為281.0億元,同比下降9.0%;1-10月,北京市住宿和餐飲業企業營收為840.2億元,同比下降12.7%。中小微企業營業收入下降1.7%,利潤總額下降2.4%,就業人數下降4.3%。
新京報: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立了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以上等主要預期目標,你對如何完成預期目標有什么建議?
董志勇:為了完成今年經濟的增長目標,實現保增長、保就業、保市場主體,首先要盡快實現本輪和今后疫情快速過峰,這是經濟工作的前提。要努力消除疫情對就業、消費負面影響,實現經濟回暖向上。
在此基礎上,要抓主要矛盾,集中在以下關注點——對于保增長,主要關注點在于加強家庭和企業的信心,讓消費和投資盡快恢復常態;對于保就業,關注的重點人群是應屆畢業生,以及16-24歲的青年失業群體;對于保市場主體,關注的重點對象是困難行業和中小微企業。
新京報:具體可以有哪些措施?
董志勇:在幫助中小企業等市場主體方面,要進一步實行減稅、減租、延緩社保、住房公積金繳納等激勵政策,從而加強企業抗風險能力。
在穩定市場供應鏈方面,要堅決保證交通物流通暢,保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少受疫情影響。
在促進青年和大學生就業方面,建議政府為符合資質的企業招收大學應屆畢業生提供財政補貼,從而降低應屆畢業生失業率,為人才的后續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
北京大學要加強關鍵技術突破,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
新京報:對于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你比較關注哪些方面的內容?
董志勇: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意味著科技創新將在我國今后的經濟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也必將成為實現“六個統籌”的重要抓手。
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方案,面向全球招賢引才,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人才之都。
我認為,北京市應該充分發揮首都科教資源和人才智力優勢,突出教育優先發展,加強人才引領驅動,聚焦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塑造首都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新京報:作為來自北京大學的市人大代表,你認為北京大學應該如何參與到首都高質量發展中?
董志勇:北京大學作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緊密對接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同時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
我們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努力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培養更多杰出人才、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做出貢獻。
新京報:你今年帶來了哪些議案或建議?
董志勇:今年我提出,希望北京市支持北大深度參與到掛甲屯項目的規劃設計中,北京大學與海淀區、中關村科學城、海淀鎮共同規劃掛甲屯空間規劃與景觀布局、共同研究確定掛甲屯入駐項目。從歷史遺址復原、文脈傳承和風格一致的角度,共同制定入駐項目的具體需求,推進空間設計和建設實施。
項目建成后,從科技創新、文化賦能等方面提升掛甲屯產業發展空間,將掛家屯區域有機嵌入到“三山五園”整體規劃之中,這不但可以保證區域產業空間的長效收益,還能推動掛甲屯區域的跨越式發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