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垣:我上午聽了很多嘉賓的發言,很受鼓舞,很受啟發,但是我對后危機時代的提法有點不同看法,我認為危機還沒有過去。不要輕談后危機時代,但是知道我們08年爆發了美國的金融危機之后,波及全球,我們當時是怎么說的?百年不遇,和1929年的大危機相比,如果這個判斷是對的,大家想沒想過?我們三拳兩腳就對付過去了,有這么好的事嗎?所以我認為我們要真正了解我們自己的國情,真正了解這個世界,究竟出了什么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了沒有。為什么要爆發危機,危機作為一種反應,要達到什么目的?現在個目的達到了沒有,沒達到就后危機了嗎?所以我認為后危機是站不住腳的,為什么?因為危機的根子是什么?是實際目的中私人占有和生產社會化的矛盾。這個矛盾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矛盾,它存在于市場經濟的始終,那么只有到這個矛盾達到了對抗性非常尖銳,不能克服的情況下,它產生了生產過剩的危機,使我們的消費和生產時空錯亂。
這次從美國發端的經濟危機,實際上是虛擬經濟危機,這個危機現在波及到實體經濟了,那么它要調整的是什么?惡性膨脹要向生產社會化讓了一步,因為生產社會化要求生產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用,而占有到越來越少的人手中,這個矛盾發生了碰撞。
那么我們這個地球,就相當于我們太極圖的陰陽,一半陰一半陽,陽面是發達國家,陰面是發展中國家,而陽面由于它是發達國家,它一天喊的就是增長,用金融衍生物、虛擬經濟,套取我們發展中國家的實體產品。
這樣一個陰陽輪對應到我們國內,按照13:60的比例,我們國內也是一個陰陽論,660個城市,它的工商業、人口,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已經現代化,我們的工業化,我們取得相當大的成功,雖然是分散工業化,但是整體上,我們的工商業已經創造GDP超過80%,但是我們的陰面,小農戶平均每戶不到7.1畝,是小生產方式的活化石,他的消費能力相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