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5日電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xié)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建議盡快修改《義務教育法》,實施12年義務教育。在立法層面,保障流動人口子女可在父母工作和居住所在地接受高中教育。
陸銘認為,近年來,由于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在父母所在地入學以及參加中高考面臨很多限制,在流動人口家鄉(xiāng)仍然存在大量留守兒童。每一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升入高一年級之時,都會有一大批不得不從居住地城市離開,返回戶籍地就讀。
“面向未來,中國要保持中等速度和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必須一方面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勞動力在地區(qū)之間和城鄉(xiāng)之間的配置效率。”他認為,以上兩方面都與大規(guī)模跨地區(qū)的勞動力流動有關。中國城鎮(zhèn)戶籍兒童的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較高,因此,重點是提高農村戶籍兒童的受教育年限和質量,而其中的難點是大量的流動兒童和流動人口家鄉(xiāng)的留守兒童。
他建議提升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逐步達到4.5%。進一步推進中央有關教育的財政轉移支付與人口流入地吸納外來人口落戶的數量和外來人口隨遷子女就讀數量掛鉤。督促人口流入地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確保中小學教育逐步覆蓋外來人口的隨遷子女。對資金不足的地方政府,幫助其發(fā)行外來人口市民化的專項債,并且用于增加教育投入。
同時,建議盡快修改《義務教育法》,將第十二條“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改為“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居住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
此外,陸銘還建議逐步擴大12年教育的普及率。在人口流入較多的地區(qū),加大力度建設高中階段的學校,讓更多流動人口子女能夠在父母所在地接受高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