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價值和價值創造
首先,需要明確什么是價值、什么是價值創造。一般而言,公司的價值等于未來現金流的折現,未來現金流等于利潤加上折舊和攤銷。其中折現率的選取是至關重要的。從短期來看,折現率的變化影響不大;但從長期來看,折現率小小的變動都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對于價值創造,則需要關注兩個方面的問題,即做大未來現金流和控制風險,特別是后者。以建筑業為例,建筑業普遍負債率高,這主要是來自甲方的推動。在建設時,房地產開發商要求建筑公司進行墊資。而建筑公司往往沒有足夠的資金,需要在市場上融資。同時,建筑公司應收款居多。這就導致建筑公司財務風險都較大。
二、商業銀行估值
為什么銀行的利潤非常高但是銀行股的估值卻普遍較低?原因是當下銀行已到達發展的高峰、處于最好的狀態,在這種情形下市場對銀行未來的預期自然不會高,認為傳統商業銀行的前景不樂觀。
2.1 民生銀行為什么這么“紅”
基于杜邦分析模型中各個影響因素的對比,本文發現民生銀行在2007年至2011年發展較好。首先,如下圖,民生銀行的ROE從2007年的倒數上升到2011年的前三,與第一第二幾乎沒有差距。而且其銷售利潤率波動很小、處于上升狀態,在2011年達到35%。
其次是資產周轉率,民生銀行從中下的水平上升到了第一。同時,中間業務凈收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也從中等上升到第一。這就決定了民生銀行在2007年到2011年間的不斷增長。
最后,2013年民生銀行的業績也發生回落,ROE下降,這一階段的主要原因則是其權益乘數的下降。
2.2 建設銀行為何脫穎而出
再對比中農工建四大國有銀行,可以發現建設銀行脫穎而出。2012年至2016年,建設銀行的ROE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2012年至2014年處于第二,僅次于工商銀行,2015年后升至第一。
具體而言,首先如下圖,從銷售利潤率來看,四大銀行四年間都處于下降的狀態。2012年,工商銀行最高達到54.83%,建設銀行第二達51.29%。到2016年,工商銀行仍然位于第一,但是已經下降至44.57%,農業銀行升至第二,建設銀行36.95%位于第三,中國銀行最后。
其次,在資產周轉率方面,建設銀行一直都處于第一,下降幅度較小,四年間僅從3.5%下降到3.08%。工商銀行以2.92%位于第二,中國銀行2.77%第三,農業銀行2.71%位于最后。
最后是權益占總資產的比例,四大銀行四年間都處于上升狀態。2012年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都處于第一,工商銀行緊隨其后。2016年,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并列第一,建設銀行位于第三,農業銀行最后。去年,農業銀行大量增發股票,導致風險較大。中國銀行則是海外業務較多,受匯率影響較大。
所以,綜合以上各個因素,建設銀行比其他銀行發展相對更好的原因可能是,其中間業務發展較快,較為激進一些,杠桿倍數也比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大。此外,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有著較好的客戶基礎。
2.3 盈利和風險
具體分析銀行的風險,根據風險是否可控,可分為表內風險和表外風險。表內風險主要是信用風險,有貸款不良率和撥備覆蓋率,還有債券投資和同業投資。表外風險主要來自理財。
首先,不良率高低可以反應資產質量,撥備覆蓋率大小則反應會計的穩健性,可以分析這兩個指標的水平值以及每一年的變化值。
其次,在債券投資方面,大多采用成本計量,浮虧在利潤表上不會體現,但規模非常大,只要有浮虧就會損害著價值。另外,銀行業間還存在著大量的同業投資,這種投資占總資產之比在五大銀行最低,在股份制銀行則高一些,在城商行最高。另外,從上市銀行投資結構來看,重點需要關注的是非標債券投資。這在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中占比都非常大。股份制銀行和五大行相比,利潤水平更高,但是風險也更大。因此對股份制銀行進行估值時,選取的折現率也應更高。
最后是理財,下圖是2016年理財余額與表內總負債之比,整個銀行業平均為17.23%。可以看到,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占比較低,其中農村金融機構主要是因為社會信譽不好,理財產品風險太大。理財發行最多的則是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對理財更加依賴。但是理財為他們帶來巨大利潤的同時,也帶了很大的風險。我們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商業銀行吸收存款越難,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也越多;商業銀行吸收存款越難,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越高。理財確實可以提高盈利水平,回歸結果呈現正相關。但實證結果也顯示,理財產品發行越多風險越大。所以總體而言,很難說銀行價值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需要考慮收益的上升能否彌補風險。
進一步的,如何理解盈利與風險之間的關聯性?下圖為2013年到2017年國有四大銀行的主要業績與風險指標變化累計值的比較。可以看到五年間,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ROA累計變化值一樣,中國銀行累計減少最少,建設銀行累計減少最多。ROE累計變化值中,建設銀行累計下降30.29%較少,工商銀行累計下降34.53%最多。非息比累計值只有建設銀行略有上升,其他銀行均下降。雖然數值不大,但這一指標提供的思考方向非常重要。凈息差累計值則是建設銀行下降最多,工商銀行下降最少。單就凈息差這一指標來看,工商銀行值得“稱贊”。但是事實上這可能與銀行的風險偏好有關,凈息差累計值下降的少,可能面臨更大的不良風險。因此,需要將凈息差變化指標和不良率變化指標結合來看,才能更好地理解到底是哪個銀行創造了更多的價值。本文認為工商銀行未必比建設銀行創造了更多的價值。盡管工商銀行凈息差和ROA下降的更少,但其所反映的風險明顯比建設銀行大。從撥備覆蓋率累計變化值來看,建設銀行下降的幅度要比工商銀行少。在撥備覆蓋率計提充分性上,建設銀行也要比工商銀行好。綜合這些指標,本文難以給出確切結論,期望大家能夠一起來分析這些矛盾的指標,期望本文能夠有助于大家理解風險和價值創造問題。
三、 金融科技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
當前,金融科技日益興起,那么金融科技對傳統商業銀行意味著什么呢?以“度小滿”和“聚均科技”為例。聚均科技是聚星集團旗下的一個板塊,開展的業務是“上車給錢”,主要是通過科技手段降低和控制信貸風險。傳統銀行和信貸機構需要這樣的科技,來解決客戶不誠信行為。另一個例子是度小滿金融,度小滿最主要的功能是幫助商業銀行尋找顧客。商業銀行只能掌握現有客戶信息,難以獲得潛在客戶信息。而度小滿恰好能夠獲取這些信息,能夠通過人的行為信息判斷其信用能力。之后再把這些客戶推薦給銀行,并從銀行獲取手續費。
這給我們帶來的思考是:在世界上大多數行業,生產零售批發等都有分工,但是銀行業似乎是個特例,銀行業設計的產品直接面向客戶。銀行業零售業務的“最后一公里”,是銀行自己完成還是由金融公司完成會更有效率?或者說,傳統商業銀行的零售業務最后由度小滿這樣的公司來處理,對于商業銀行的價值創造而言是利還是弊?
從靜態角度來看,肯定不利,因為一塊業務被其他機構取走。但是,這也使得整個社會更有效率了。當然,也可能存在傳統銀行收購金融科技公司,把這些機構內部化的可能。可見,未來商業銀行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將是:如何用科技手段來獲取新的客戶,而且成本要更低效率要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