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中國有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56個民族,我們能照誰的模式辦?誰又能指手畫腳告訴我們該怎么辦?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那樣做的結果,不是必然遭遇失敗,就是必然成為他人的附庸。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課程目標:
● 增強黨性修養;
● 了解黨的歷史;
● 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 加強自身理論和行為修養,提升個人的能力、格局和境界;
● 形成積極樂觀的工作態度和人生態度。
課程特色:
本黨建課程將中國傳統文化、共產黨的革命歷史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結合,融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哲學于一體,有敘有議,史論結合,深入淺出,既有利于提升學員的政治素養,也有利于提升學員的理論認知能力,還有利于提升學員的工作熱情。
課程時間:2—3天,6小時/天
課程對象:中高層領導、各業務主管、人力資源總監、經理、績效管理經理、主管等
課程方式:理論講授(70%) 案例分析、小組研討(20%) 實操練習(10%)
課程大綱
第一講:提出“四個自信”的歷史背景
一、經濟背景
1.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的經濟發展走勢
2.“一帶一路”打造世界命運共同體
二、文化背景
1.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中國傳統文化的虛假泛濫
3.立德樹人教育方針的提出
三、國際背景
1.Tpp的來龍去脈
2.中美貿易戰影響幾何
四、社會背景
1.市場經濟帶來的價值觀多元化
2.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案例:劍橋大學演講:中國企業家體內要流淌道德的血液
現場演練:對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看法
第二講:道路自信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1.農村包圍城市
2.武裝奪取政權
3.三大法寶
1)武裝斗爭
2)統一戰線
3)黨的建設
案例:1939年華北聯大的開學典禮
現場演練:如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
二、社會主義改造
1.三大改造
2.八大二次會議
3.10年的曲折發展
案例:改造我們的學習與廬山會議
演練:談對“執兩用中”的看法
三、改革開放
1.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
2.四項基本原則與改革開放的關系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提出
4.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案例:社會主義的草魚資本主義的苗
現場演練: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第三講:理論自信
一、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指南——馬克思主義
1.中國共產黨走上歷史舞臺的必然性
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
1.唯物論
2.辯證法
3.歷史觀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
1. 剩余價值與資本的有機構成
2. 共產主義的三大特征
四、毛澤東思想
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案例:唯物與唯心的案例討論
現場演練: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與聯系
第四講:制度自信
一、人民民主專政
1.民主與專政的關系
2.民主的廣泛性
3.民主的真實性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我國國家的政體
2.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三、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
1.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2.黨的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
3.黨的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
4.政治協商、民主監督與參政議政
四、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我國民族的歷史問題與現實狀況
2.民族區域自治的內涵解讀
3.民族區域自治的優越性
五、宗教信仰自由制度
1.民族與宗教的關系
2.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案例:為什么不允許共產黨員信仰宗教?
現場教學: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之我見
第五講:文化自信
一、先秦諸子百家傳統文化
1.儒家法家
2.道家墨家
二、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文化
1.理論聯系實際
2.密切聯系群眾
3.批評和自我批評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核心文化
1.中國人的美德——仁義禮智信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案例:對“洋節日”退出中國的思考
第六講:“四個自信”的內在統一
1. 道路自信定方向
2. 理論自信謀擔當
3. 制度自信解內涵
4. 文化自信塑修養
討論:自卑、自信與自傲的關系;“四個自信”意識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影響幾何?
課堂總結:自信是一種積極、健康、進取、向上而富有生機活力的情感、意識、態度與能力。一個擁有堅定自信的民族,才能獲得直面挑戰、迎難而上、戰勝風險、自立自強、攻堅克難、超越自我的強大內在能量,并以此激發全民創新、創造、創業的活力,聚集起強大的社會正能量,支撐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