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和計劃管理》課程大綱
背景綜述:
為什么同樣的資源和人,交給不同的管理者進行管理,結果卻相去甚遠?
為什么這樣多的人,陷入無效的、甚至毫無意義的工作中?
影響員工有效工作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員工或管理者為什么會無奈的離開?
為什么很多人覺得組織并沒有讓他們發揮作用?
管理真正的價值到底在什么地方?
什么是目標?什么是計劃?
年初的目標到了年底為什么大都沒有實現?
這些問題也許都是些管理的常識。但,面對中國經濟走勢日趨下行的嚴酷現實,企業生
存和發展所面對的威脅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強烈,嚴峻的經濟的形勢和市場環境促使我
們不得不思考:未來,企業的出路在哪里?
金融海嘯百年一遇,宏觀調控無法掌控!但管理者真正每日頭疼的不應當是這些“驚天動
地”的大事----
放倒企業巨人的恰恰是由于管理常識缺乏所引發的執行缺失、溝通不暢、績效不振等企
業“常見病”。
根據經驗以及深入企業調研得出的結果可以發現,大多數企業并沒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目
標,什么是計劃,以及怎樣通過對計劃進行有效地控制,來實現預定的目標。通常情況
下,很多企業只是把目標定下來,按照一定的周期進行考核罷了。屆時發現很目標沒有
完成,但為時已晚,基本上已經沒有補救的措施了。
怎樣做好目標與計劃管理,保障績效目標的實現,是每一個企業都要思考并實際破解的
難題。
課程介紹:
世界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企業存在的首要任務是創造經濟績效!投資回報率是衡量
企業經濟效益的一項重要指標,而人均利潤率則是另一項。也就是說,企業要想改善經
濟效益,只有兩條道路:其一是增加資本密度,單位資本更集中,收益也就越大;其二是
提高人均利潤率,單位效益越高,收益也就越大。并不是每一家公司背后都有強大的資
本后盾,因此企業管理者必須將全部精力用于提高人均利潤率上面,也就是持續改善組
織的管理水平,從而不斷提升組織成員的人均利潤率。如何提升人均利潤率?怎樣透過管
理創造卓越的經濟績效呢?
要做到向管理要效益,首先必須理解管理的內涵。于老師認為,管理首先要解決的是制
定目標和實現目標的問題。目標靠什么來實現?需要相匹配的資源以及對資源的有效分配
,需要責任、權力和利益的對等以及規則的支撐。這是很淺顯的道理。然而,越是淺顯
的道理,往往越是模糊和隨意,操作起來往往事倍而功半。因此,梳理目標、責任、權
力和規則的系統聯系,對于提高企業管理績效是非常必要的。
本課程正是從管理的角度出發,系統分析和探討目標、責任、權力和規則對績效的影響
,真正幫助企業通過卓越管理創造卓越績效?!赌繕伺c計劃管理》提供了經過實踐檢驗的
、易懂的、可學的方法讓管理者從低效的日常管理中解放出來。
《目標與計劃管理》----實實在在的“理念 技能 應用”的實用課程。
課程目標:
1. 通過本課程學習,您將得到以下收益:
突破原有管理理念,認識到管理的本質
認識到目標的本源,并通過計劃管理實現企業目標
理解組織和組織架構對權力和責任的影響
認識授權與分權的本質
讓中、基層管理人員承擔自己的責任
認同和遵守規則是高績效的基礎
及時檢查是高績效的保證
打造卓越管理團隊,切實提高工作績效
培訓方式:
采用講師講授、案例研討、角色扮演、行動計劃、情境模擬、頭腦風暴等多樣化的方式
實施,生動有趣,易于理解和掌握;
培訓成效:
使參與培訓的學員理解管理紅利的真實意義,重視團隊培養,致力于打造高績效管理團
隊,并有能力通過對組織的打造實現績效目標。
培訓對象:
企業董事長、總經理、中層經理等各級管理人員,全體員工。
培訓時數:
1天(6h)
培訓大綱:
《目標與計劃管理》課程大綱——理解管理的常識,實現公司既定目標
一、管理概述
1. 什么是管理(管理沒有對錯,只是面對事實解決問題);
2. 什么是管理紅利(如何向管理要效益);
3. 管理的五個層次:計劃、流程、組織、戰略、文化;
4. 管理對組織績效的影響;
5. 活動:角色扮演、游戲體驗及學習分享。
二、什么是目標
1. 什么是目標(目標是對未來的預測);
2. 目標不具有合理性;
3. 透過計劃管理實現目標;
4. 平衡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
5. 案例分析,現場演練。
三、什么是責任
1. 什么是責任(責任就是如何實現目標);
2. 讓員工承擔相應的責任;
3. 組織架構對責任的影響;
4. 責任與職位的關系;
5. 視頻鑒賞,學員分享。
四、什么是權力
1. 權力來自于組織和職位(離開組織平臺和職位,權力將不復存在);
2. 主動貢獻是團隊精神的真實體現;
3. 授權和分權;
4. 讓權力正確地工作并創造卓越績效;
5. 視頻鑒賞,學員分享。
五、績效來自于對規則的遵守
1. 規則的兩個方面:程序、制度;
2. 現實中規則本身存在的問題及執行中存在的問題探討;
3. 規則的含義及其重要性;
4. 活動:角色扮演、游戲體驗及學習分享。
六、績效來自于及時檢查
1. 目標的有效分解:工具、方法、技術;
2. 改變觀念:布置不等于完成;
3. 及時檢查的工具和方法。
七、課程總結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