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大綱:
第一部分:《社會保險法》應用型精準解讀與操作策略指導
1. 未繳足15年的人士,能否退休,如何處理退休事宜?
2. 哪些醫療費用不納入醫保報銷的范圍內?
3. 因第三方的責任而產生醫療費用的,能否報銷?
4. 如何認定“第三方”的責任?
5. 跨地區就業的,社會保險如何對接,現階段的做法有哪些?
6. 領取失業保險金的前提條件有哪些?
7. 怎樣理解“非因本人意愿中斷就業的”?
8. 企業協助辭職員工騙取失業保險金,有什么法律風險?
9. 失業保險金如何計算,如何辦理申領失業保險金手續?
10. 生育醫療費用包括哪些,什么情況下可以享受生育津貼?
11. 個人與用人單位發生社會保險糾紛的,該如何處理?
12. 用人單位不辦理社會保險登記或者拖欠社保費的,有什么法律責任?
13. 用人單位不出具《離職證明》的,有什么法律責任?
14. 對于無故曠工、不辭而別的員工,如何出具《離職證明》?
15. 外國人、港澳臺人士在中國工作,是否需要參加社會保險?
第二部分、《工傷保險條例》應用型精準解讀與操作策略指導
一、工傷認定策略
1. 屬于工傷范圍的情形有哪些?不得認定為工傷的情形有哪些?
2. 怎樣理解上下班途中?怎樣控制期間的風險?
3. 因工作需要應酬喝酒導致死亡,能否認定為工傷?
4. 對勞動能力鑒定結果不服的,如何申請重新鑒定或進行復查?
5. 發生工傷事故,企業拒絕申報確認,有什么法律風險?
6. 工傷認定中的主要證據種類與質證技巧?
7. 職工從事第二職業發生工傷事故,企業能否將其解雇?
8. 參加單位組織的體育活動受傷能認定為工傷嗎?
9. 在校生、退休返聘者等特殊勞動者,在工作期間受傷害,能否認定為工傷?
10. 異地參加工傷保險的,如何認定工傷?
二、工傷待遇標準
11. 哪些工傷費用應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哪些應由用人單位支付?
12. 發生工傷后,異地就醫的費用如何處理?
13. 停工留薪期間過后,發生的醫療費用,如何處理?
14. 一次性傷殘補助金、醫療補助金、就業補助金,由誰承擔,在什么情況下支付?
15. 工傷死亡,需要賠償哪些費用,如何計算?
16. 工傷復發的,怎樣確定是否需要繼續治療,治療費用如何處理?
17. 工傷待遇相關賠償基數如何確定?
三、工傷員工管理
18. 工傷員工借故拒絕復工,如何處理?
19. 工傷員工借故拒絕配合做傷殘鑒定,如何處理?
20. 已經認定為工傷的職工嚴重違紀,企業能否解除合同?
21. 招聘從事職業病崗位的勞動者,該如何防范法律風險?
22. (可能)發生職業病的勞動者,勞動關系的解除或終止,需注意哪些問題?
四、工傷爭議處理
23. 企業能否追究工傷職工的過失賠償責任?
24. 工傷職工超過規定醫療期如何處理?
25. 對于第三人造成的工傷事故,如因第三人引發的交通事故中,我方司機受傷,如何處理?受害人司機能否要求工傷待遇又要求第三方的人身傷害賠償?
26. 單位能否以商業保險理賠款項替代職工工傷賠償待遇?
27. 發生工傷事故后,企業與勞動者私下和解,簽訂的補償協議是否有效?
28. 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