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人民”回答了依靠誰的問題,揭示了黨的動力之源
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為什么這么說?
董振華: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這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其中,“來自人民”回答了來自誰的問題,反映了黨的本質屬性;“植根人民”回答了依靠誰的問題,揭示了黨的動力之源;“服務人民”回答了為了誰的問題,宣告了黨的奮斗宗旨。
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黨最牢固的執政根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我們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黨始終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人民群眾為我們黨提供了不竭的智慧和力量。歷史一再證明,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取得革命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的法寶。在河南蘭考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發問:“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同敵人作斗爭,一刻也離不開老百姓的保護和支持,黨執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離不開老百姓?”他多次強調,任何政黨的前途和命運最終都取決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民為邦本,未有本搖而枝葉不動者。”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告誡全黨、警醒全黨,“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如果管黨不力、治黨不嚴,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黨內突出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這一科學論斷總結了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彰顯著共產黨人的使命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只要我們永不動搖信仰、永不脫離群眾,我們就能無往而不勝。這既是對黨的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又是對黨的未來走向的深刻揭示。
只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與人民群眾同頻共振
問:新時代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有何現實意義?
董振華:在新時代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一以貫之堅持人民立場的生動體現,是我們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生動體現,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實現人民富強是中國夢的本質要求。我們只有密切聯系群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努力使人民期盼與民族向往融為一體,才能使中國夢的實現成為可能。
其次,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黨只有密切聯系群眾,才能知群眾之所需、想群眾之所想,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解群眾之所難。此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只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與人民群眾同頻共振,不斷在發展中滿足人民的各項需求。
再次,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還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內在要求。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有利于夯實黨的執政根基、增強黨的執政本領;有利于實現人民對黨的監督,推動黨的自我革命;有利于保障我們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一個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問:當前,黨員干部應該如何堅持群眾觀點、踐行群眾路線,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董振華:一是引導黨員干部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共識。價值共識是鼓舞中華民族奮力前行、開創美好未來的精神力量。凝聚起價值共識這一最大公約數,就為各級黨員干部指明了奮斗的方向。
要在工作中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揚人民首創精神,做到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切實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權益。
二是完善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我國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我們應當充分發揚這種制度優勢,增強制度意識,做到尊崇制度、執行制度、維護制度。制度建設具有管長遠管根本的作用,通過建立和完善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制度,實現對黨員干部的“硬約束”。
三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作風建設事關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事關黨的執政基礎。各級黨員干部都要十分注重自身的作風建設,努力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
要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之以恒反對“四風”,這樣,才能使我們黨在新時代永葆人民性,有效防范化解脫離群眾的危險。
扎根群眾、代表群眾利益,要具體落實到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上
問: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要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建立健全干部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當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脫貧攻堅中如何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董振華:形式主義的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用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實實的落實,用光鮮亮麗的外表掩蓋了矛盾和問題;官僚主義的根源是官本位思想嚴重、權力觀扭曲,做官當老爺,高高在上,脫離群眾,脫離實際。
具體來看,之所以有些地方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出現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問題,是因為有的官員對群眾的理解停留在抽象的層面,而不是具體的、現實的層面。他們工作的出發點是自己臆想的群眾的需求或困難,而不是從現實中調查研究得來的現實的群眾需求和困難。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脫貧攻堅中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第一,要堅守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人民至上,不僅是一種政治立場、政治要求,也是一個以實現維護發展人民根本利益為具體內容的實踐過程。只有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讓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尊重和維護,人民至上才會有可靠的保障,否則就會流于形式、止于空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的根本觀點。
第二,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做好調查研究,才能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準確把握事物發展背后的本質規律,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舉措。僅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辦法能得到落實,落到基層才能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我們開展任何工作都要緊抓落實,讓好的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發展成果。
第三,要弘揚知行合一的實干精神。扎根群眾、代表群眾利益,絕不是空洞的口號,必須十分具體地落實到解決群眾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問題上。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盡全力去辦。要時刻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得失的唯一標準。對答應群眾的事,必須及時盡力去辦;對能解決的事,必須馬上解決;對群眾的實際困難,要時刻掛在心上。要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下大氣力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重點解決好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住房、醫療等問題,切實幫助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努力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