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這對中國富裕百姓強盛國家,實現現代化發展目標,至關重要。
我在大學時,讀過近代政治經濟學、東歐社會主義經濟學和現代宏微觀經濟學。財富僅僅是由勞動創造,還是由勞動、資本、土地、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共同創造?生產資料全民所有,還是法人和個人也可以所有?資源配置、生產和財富分配由計劃集中管理,還是微觀由市場調節決定,宏觀輔之財政貨幣政策調控,第一次由要素貢獻分配,稅收財政支出再二次分配?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和國民經濟體系。
現實中,如果只信前者,則利潤、地租、技術高收入,都是勞動價值的轉移。社會現實中,只堅持這點,就沒有資本提供廠房、生產線、生產工具,勞動者也不可能赤手空拳生產華為手機;沒有土地載體,建筑工人和農民也不能懸空建設工廠和生產糧食;沒有技術研發并使用,也不可能有蒸汽機電力計算機等新的生產力出現;沒有企業家要素,也就沒有人投資辦工廠把各種要素組合起來變成生產力。
當然,我們、蘇聯、東歐、北越、柬埔寨等進行過快速過渡到理想計劃經濟和全民所有制的努力和探索。但是,都沒有走通,結局并不理想。后來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還處在生產力發展的初級階段,當時經濟困境也使我們在實踐上不得不在20世紀70和90年代進行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一大二公向多種所有制經濟的轉軌。
靜下心來想一下,今天要是沒有以千萬計的非國有企業和以億計的個體工商戶,中國也就沒有了數億人的就業。在73000多萬人就業中,國有企業只創造了3000多萬工作崗位。而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了40000萬個左右的工作崗位,國內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港澳臺公司和外商公司等這些非國有企業提供了10000萬左右的工作崗位。僅僅私營和個體工商戶提供的工作崗位就是國有經濟的13倍多。從大趨勢看,國有經濟因資本有機構成還在持續提高,就業數量在持續減少。城鎮集體經濟的就業數量,更是下降更快,現在所剩無幾。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私營和個體經濟的發展,沒有其他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居民就會大規模失業,社會就會因失業而不穩定,居民收入就會無工作機會而減少,消費需求就會因失業失去收入而不足,國民經濟就會因消費需求不足而生產過剩和蕭條,天下也就會不大安生。
我與一個學生閑聊時,他因學習書上的知識,抱有不同的看法。我給講了以上道理和數據,并預估如果我們試圖再壓縮掉私營個體和其他非國有和非集體經濟,取消工資利潤租金貨幣商品,資源生產銷售由計劃部門配置組織分配,建立書上理想中的社會經濟體系,那后果可能會不堪設想。他最后覺得還是黨的二十大說的對。